都說互聯網有記憶,確實它比我們記得更精準,精準到每一個細節。翻看資料,電視里上一次被全民熱議的美食綜藝,還停留在十年前的盛夏。那一年黃磊變成了黃小廚,在不同的節目給嘉賓做飯;謝霆鋒錄制的《十二道鋒味》已經播出第二季,讓他成為港臺明星里最專業的廚師。他孜孜不倦把黑白松露、分子泡沫變著花樣端上餐桌。也是那一年,我在FT中文網專欄寫下了上一篇美食綜藝評論文章——《中國觀眾愛看明星燒菜》。
東方衛視曾在2012年的時候推出過一檔美食綜藝節目《頂級廚師》。節目組購買了《MasterChef》的版權,播出了兩季,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可兩年后被江蘇衛視接盤,素人賽道變成了《星廚駕到》,明星主廚,流量稱王。節目組認定了觀眾對于明星的熱愛,一定大于美食本身。觀眾愿意為明星的鍋鏟聲買單,卻懶得記住國宴大廚的姓名。當故事講了太多遍,食材的附加值也就只剩下娛樂。流量成了唯一的鹽,濃郁卻也寡淡,三板斧揮完,美食綜藝便悄悄熄火,那灶臺一冷,便是十年。
十年后,盛夏再來,《一飯封神》把鏡頭重新對準灶臺。謝霆鋒卸下主廚身份,坐到評委席,與“榮叔”張勇、香港主廚鄭永麒(Vicky Cheng)并肩,手握選手們的生殺大權。16名大廚,84名小廚,誰能留在舞臺下廝殺到底,目前看起來全由他們三個投票決定。三位評委中最惜字如金的要數鄭永麒Vicky,普通話帶著軟糯的港味,他一句一頓,卻字字千鈞,那句“平衡”成了整季最響亮的臺詞。Vicky,用是否“平衡”來評判選手們的出品菜式,用該如何“平衡”來給選手們提供改進建議,“Balance”像一把游標卡尺,丈量著節目的始終。觀眾在一次次“平衡”的提示里也重新審視美食的定義,以及它和自己的關系。美食從來不是流量的附庸,它有著自己的品性和規律。問題一旦上升到思辨的維度,就滑入了哲學的軌道;而承載問題的節目,也在刀光火影與唇槍舌劍中收割著節節攀升的收視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