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將引領人類步入一個每周只需工作三天的未來”,這樣的設想或許在許多人看來是烏托邦式的幻想。但一些投資者正重金押注于此。好萊塢經紀人兼體育業大亨阿里?伊曼紐爾(Ari Emanuel)上周表示,他已從投資者那里籌集了近30億美元,用于一個新的演出活動和賽事投資項目,押注人工智能將縮短每周工作時長,讓人們有更多空閑時間去現場觀看體育賽事和音樂演出。人工智能會讓人們的休閑時間大幅增加的想法,也被列為上個月沙特支持的一個財團以550億美元收購電子游戲公司藝電(Electronic Arts)的理由之一。
這是一個明智的押注嗎?技術進步能讓人們的工作時間縮短的觀點并非異想天開。自19世紀起,隨著經濟日益富裕,許多工業國家的工作時長逐漸縮短。正如歷史學家本杰明?亨尼克特(Benjamin Hunnicutt)在其著作《自由時間》(Free Time)中所言,休閑時間的增加“被視為技術帶來的最大福祉之一”。例如,如今英國普通勞動者的每周工作時間大約只有19世紀中期勞動者的一半。
但要相信這一趨勢會再次出現,必須滿足三個前提。首先,人工智能必須顯著提升經濟生產率。而目前,這一點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雖然計算機程序員等一些專業人士報告稱工作效率顯著提升,但還沒有多少證據表明,宏觀經濟層面的生產率也有同樣的提升。事實上,一些專家認為,企業倉促采用生成式AI,反而損害了白領崗位的生產率?!豆鹕虡I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近日創造了一個新詞“workslop”(譯注:AI生成的劣質內容),用以形容那些“耗費精力不多,但毫無價值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它們“只是把工作的負擔向下游轉移,迫使接收者去解讀、修正或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