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科技圈的熱門詞匯從“元宇宙”換成了“AI”。從美國的硅谷到中國的中關村,人人都在談“人工智能革命”,仿佛不沾點AI,就跟不上時代。Nvidia成了新一代股王,OpenAI估值沖上五千億美元,微軟、亞馬遜、谷歌爭相建數據中心。投資銀行的報告里,“AI”三個字的出現頻率,快趕上“增長”和“通脹”了。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被稱作“革命”的新技術浪潮,都夾雜著理性與狂熱。鐵路、互聯網、加密貨幣:每一輪看似改變世界的浪潮,都讓人興奮,也讓更多人破產。AI的結局也會類似么?
最近,金融史學家Edward Chancellor在路透社的訪談里提到一個簡單卻殘酷的事實:沒有哪一場泡沫是當事人在當時認出來的【1】。前美聯儲主席Alan Greenspan在1996年提出“非理性繁榮”后,美股接下來還連漲了三年。市場的高估值,不會馬上崩盤,只會讓人繼續義無反顧的往里沖。
您已閱讀18%(386字),剩余82%(170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