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9月,除1月、6-7月外,中國通脹指標CPI持續處于負值區域;中國通脹素有“豬周期”的說法,這意味著同期豬肉價格亦處于同步下跌態勢,事實也果如此。問題是,按照中國CPI統計方法,豬肉在CPI籃子中占比大大低于市場想象。2025年9月份豬肉價格下降17.0%,影響CPI下降約0.26%,可見豬肉在當期CPI中的比重僅有1.53%。份額輕微的豬肉為何能成為中國通脹標桿商品?廣譜必需品和高彈性特征,決定了豬肉商品的標桿性,也決定了中國通脹的非周期性。
通脹的視角和指標選擇
首先衡量一般價格水平變化的通脹指標,是個統計概念,現實當中并不存在“通脹”這個商品;更為一般意義上的,普遍所指的消費價格水平,其消費籃子也是個人為構建的組合,個體的實際消費結構基本中并不符合這個組合,多少都有偏離,個體消費結構和統計籃子結構的偏離度經常還很大。因此,市場最為關注的通脹指標——CPI(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宏觀上的統計指標,和微觀個體對通脹變化的感受,自然是經常性存在差異的。
您已閱讀15%(436字),剩余85%(245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