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2025年杰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或將成為本輪全球流動性轉向的標志性事件。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上釋放出明顯的政策緩和信號,指出當前通脹壓力主要來自關稅調整所引發的商品價格上漲,同時這類通脹“清晰可見但可能是一次性的”,并強調勞動力市場正在降溫,經濟增長動能趨緩。盡管未明確承諾降息,但市場普遍解讀為偏鴿派立場,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迅速反應,9月降息概率躍升至85%以上。
在全球貨幣政策進入寬松預期的背景下,資金的再配置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與過去幾年美聯儲加息周期下的“美元回流”不同,當前的流動性釋放更可能向估值洼地與增長潛力兼具的市場傾斜。中國資產,尤其是港股與A股中的科技與消費板塊,正昂首進入全球投資者的視野。
回顧過去兩輪美聯儲降息周期,資金流向的變化往往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資金大量流入新興市場,推動了中國資產的重估;而在2020年疫情爆發后,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與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當前新一輪降息預期雖然尚未正式落地,但其對全球資金流向的影響已開始顯現。
您已閱讀24%(469字),剩余76%(145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