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企圖報銷造假的人手段相當原始:一臺復印機和一瓶修正液;再加上幾張由熱心的出租車司機提供的空白車票。如今,手法既更“高級”,又更容易。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本周報道的那樣,圖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催生了大量由AI生成的假發票,正在助長報銷欺詐。這些假發票配有仿真的商標、地址和明細,甚至還模擬了折痕和咖啡漬。
人們高度關注一種可能性:精心制作的AI生成“深度偽造”——即被篡改的視頻或音頻,能夠讓知名人物“說出”從未說過的話——可能被用于政治骯臟伎倆或金融詐騙。但“欺騙的民主化”也會助長更基礎、更常見的欺詐形式。
過去需要具備平面設計或照片編輯技能并使用相應軟件才能制作的以假亂真的偽造品,如今僅憑文本提示就能由AI生成。這對試圖控制報銷舞弊支出的公司來說是個大問題。通過侵蝕對文檔證據與紙質記錄的信任,這一趨勢對金融信任也可能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您已閱讀32%(374字),剩余68%(78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