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才
最近,“中國”是個熱門詞匯。因為數名世界級未來學家都在競相給中國點贊——
《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接受《人民日報》俠客島采訪時說:中國讀者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情,超過其他任何我訪問過的國家。也許是因為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和政治的領導者,中國人因此感到有責任去更好地理解世界、引領人類。
《大趨勢》作者奈斯比特近期也接受了俠客島的面訪,他強調:中國在人類即將到來的新浪潮中取得領先地位,我毫不懷疑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中心。
《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里夫金最近接受FT中文網采訪時指出:美國已開始走下坡路,中國和德國將引領全球新一輪全球新浪潮。
《失控》作者凱文?凱利上個月在北京一個論壇上演講時表示:中國將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包括互聯網,包括機器人,包括AI。
但也有人潑冷水:以新“四大發明”未代表的所謂科技,除了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共享單車,都只是模式創新和商業創新而已,憑這個就能引領全球新一波科技浪潮?
技術和場景猶如科技史的兩個車輪有這種觀點不奇怪。在很多人的眼里,科技是個高深莫測的事兒,科學研究也應該是在實驗室里拿著試管、顯微鏡搗鼓,十年八載出個結果,普通人也看不明白,那才是真科技。
這種觀點當然也沒錯,基礎科學的研究,當然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法拉第如果沒有發現電磁感應定律,就不會有電力的大規模應用,也就不會有我們今天豐富多彩的生活。
但基礎科學和商業應用并不沖突,事實上,它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兩個輪子,互相配合,相互借力。至于誰是前輪誰是后輪,有時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配合能夠推動歷史更快的發展。
美國和中國,在這方面剛好是互為鏡像:美國的發展前輪是基礎技術,后輪是商業應用場景;中國的前輪是商業應用場景,后輪是基礎技術。
比如互聯網誕生于美國,最先是美國軍方用于軍事連接,后來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推動下,有了連接美國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的廣域網,100多所大學借此共享他們的資源。正式有了互聯網的基礎科學研發,后來才有了搜索技術,才有了雅虎、谷歌,才有了現在的在線精準廣告投放的商業模式。
而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情況恰恰相反,商業場景的應用,很多時候在倒逼科學研究的進步。
以支付寶為例。十多年前,支付寶最初的誕生,只是為了解決線上交易的安全和信任問題。之后因為雙十一大促,交易量每年那一天都呈指數級暴增,原先IBM的服務器已經用不起了,也不劃算,花幾百萬美元買臺服務器,一年只用一天。所以,技術人員倒逼自己去研發了性價比更高更安全的金融級分布式關系型數據庫,這個中國人自研的數據庫終結了IOE壟斷全球的局面。
這些你每天都在用的高科技——有的你感受到了,有的只是在后臺默默工作——難道不正是商業應用的強大需求下產生的么?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每天叫的外賣,你是不是覺得跟科技毫不沾邊,就是快遞員跑腿的事兒?事實上,比如像餓了么這樣的O2O公司,因為它需要快速提升送餐效率,所以會倒逼其運用人工智能完善派單背后的時間控制技術,對廚房的精準的生產流程的控制等等等等。而這套技術系統可以通過輸出,促進整個行業的智能化、標準化。這難道不是真科技么?
技術驅動與場景驅動是殊途同歸科技是不應該有門第之見的,不能因為是來自實驗室的科技,就比來自商業應用的科技高人一等。在市場的需求下,發軔于市井的科技不斷進步,最終也會進入廟堂。例如人工智能,從企業為了解決發展需求不斷投入研發,到如今被列入國家戰略,不就是登堂入室的最好例子么?
中國這些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來自商業應用的科技不斷涌現,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并開始持續對外輸出,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支付寶在印度、菲律賓等國都幫助提高了當地電子支付的水平,共享單車也開始進軍海外。這一方面是市場需求旺盛引起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客觀承認,我們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突破不多,我們的技術底子還比較薄弱,多年以來在技術上欠下的帳還遠沒有還清。
本質上,中國和美國殊途同歸,最后都是基礎科技加上商業場景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模式的變革,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協同方式的變革,這種協同方式的變革,促進了分工合作效率的巨大提升,成為第四次浪潮的核心關鍵點。
在人類社會前三次科技浪潮推動之下,人類確實已經進入到了全球協同的時代,所以第四次浪潮,它必然會首先發生在技術最好和場景最豐富的這個地方,恰好這兩個地方,一個叫中國,一個叫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