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研究員Kosmyna等人的一項研究引發公眾關注。這項題為“你的大腦遇上ChatGPT”(Your Brain on ChatGPT,見文末注釋1)的研究歷時四個月,對54名成年人進行腦電圖監測后發現:與未使用AI寫作工具或僅使用谷歌搜索的對照組相比,使用ChatGPT撰寫文章的參與者,雖能產出連貫的文章,但其大腦神經連接減弱,思維趨于同質化,這些參與者對自己文章的記憶率更低。研究者將此現象命名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原文第141頁)——大腦因依賴外部工具而減少自身認知投入。消息一出,輿論嘩然,人們擔心生成式AI會“掏空”、“腐蝕”、“反噬”我們的大腦。
其實,作者已在文末指出這項研究的若干局限:樣本量偏小、參與者背景單一,且未區分AI的具體使用方式(究竟是尋求靈感、潤色語法,還是完全代筆)?要對AI與創造力的關系下定論,仍需更多嚴謹研究。
AI無疑提升了創意工作的生產力——從資料整合到多語種翻譯,從突破寫作瓶頸到激發思考。使用AI工具進行創作也逐漸成為人文社科院系學生的必修課之一。然而,隨著風險浮現,一個關鍵問題擺在眼前:如何在人機協同中保持警覺,避免被其負面效應吞噬?尤其令人憂慮的是,若MIT研究所言不虛——人們的記憶力、認知投入和原創性確因依賴機器而衰退——那么創意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將被動搖。以新聞業為例,其核心價值恰恰在于獨特洞察、人脈管理、對一則事件“報”與“不報”的微妙拿捏、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對受訪者生活情境超越常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一旦這些能力因過度依賴AI而萎縮,媒體的獨門絕學和商業根基必將土崩瓦解。這并非文科生的懷舊情結作祟,而是AI與媒體創新受挫、平臺變現遇阻、公共利益受損的癥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