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快到馬賽機場時,我從舷窗望見陸地上升起大片的濃煙,那是一幅既壯觀又令人心驚的景象。機長在山丘與海洋上空數次徘徊,在歷經一小段驚險,心跳臨時加快了幾步之后,飛機終于安全降落。日益頻繁的森林大火確實困擾著這片土地,然而這依然無法阻擋朝圣者們的腳步。每年七月,當普羅旺斯的驕陽將阿爾勒的古羅馬石板曬得滾燙,這座距離馬賽約一小時車程的小城便成為全球攝影界的心臟。
創立于1970年的阿爾勒攝影節,如今在其第56屆盛會上,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攝影展,而更像是一場多元、時而夾雜著不和諧音的論辯。攝影節總監克里斯托夫?維斯納(Christoph Wiesner)援引馬提尼克思想家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的理論,開啟了一場“復調”(polyphonic)的對話,探索多元文化之間復雜、甚至混亂的“交織與碰撞”。這一理念凝聚成本屆攝影節的主題: “不順從的影像”(Disobedient Images)。在一個民族主義抬頭、真相不斷被稀釋的時代,一張“不順從”的影像,是那種拒絕被輕易消費、抵抗異國情調式凝視、并在當代危機面前敢于發聲的影像。它是一張會說話的照片。
人們都知道,將“相機不說謊”這句格言奉為圭臬的時代早已遠去。在一個影像可以被無限復制、操縱、甚至憑空生成的數位時代,對攝影的信任感已然千瘡百孔。然而,正是在這片對“真實”充滿懷疑的廢墟之上,本屆攝影節最撼動人心的作品,不是那些試圖以無可辯駁的細節來證明自身客觀性的影像,而是那些坦然擁抱“缺席”、并巧妙玩味“不可見”的創作。這些藝術家深知,影像的表面從來就不是故事的全部。他們于是策略性地留出空白,無論是物理性的刮痕,還是概念性的參照,像詩歌中的停頓,像樂譜中的休止符,邀請觀者越過那層薄薄的感光乳劑,用自己獨一無二的記憶、情感與想像,去填補那些被時間抹去的痕跡,去解讀那些未曾言明的符碼。只有通過觀者共同參與創作,一張照片才真正得以完整。這是一種遠比客觀記錄更為深刻、更具黏著力的真實,那是一種情感的真實,一種記憶與當下產生共振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