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被稱為“大自然的寶庫”(Nature's Treasurehouse)。這座已有272年歷史的館藏塞滿了超過8000萬件藏品,從“劍龍索菲”的骨架到1250萬件用針固定的蝶蛾標本,應有盡有。而如今,這座豐富的寶庫正積極轉型為全球性的數字資源,有望在我們的人工智能時代為科學研究開啟新的路徑。
當他穿梭于侏羅紀花園時,自然史博物館(NHM)館長葛道遠(Doug Gurr)對利用博物館館藏加深我們對自然世界及氣候變化影響的理解充滿熱情。他舉例說,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個多世紀前在羅伯特?斯科特(Scott)和歐內斯特?沙克爾頓(Shackleton)遠征期間采集的北極磷蝦標本——北極磷蝦可能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野生生物量。“我們現在重返當年的采集地點,觀察當下正在發生的變化,”他說。
作為英國亞馬遜(Amazon UK)前負責人,葛道遠深諳科技之道,正于博物館內組建一支專業的人工智能(AI)團隊,以服務公共利益。該團隊正使用模式識別軟件幫助邊境檢查局(Border Force)識別瀕危動物皮張,并將博物館文本轉換為語音,以便視障訪客使用。
您已閱讀31%(500字),剩余69%(11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