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人口密集的國際大都市,街頭流動的紅、綠、藍色計程車曾是城市活力的象征。然而,近年來,的士服務質素參差不齊、司機老齡化、拒載繞路頻發等問題日益凸顯,促使社會重新審視傳統出行模式的可持續性。2025年10月,隨著《道路交通(修訂)(網約車服務)條例》正式刊憲,香港交通運輸生態迎來了歷史性轉折:網約車服務于2014年通過Uber等平臺進入香港市場,11年后終于獲得了合法地位,標志著這座城市正式邁入的士與網約車共存互補的新時代。
的士行業的結構性困境
香港的士行業長期面臨著雙重結構性矛盾,制約著其服務品質與發展活力。首先,供給剛性導致供需失衡。根據運輸署數據,香港目前約有18163輛的士登記在冊,這一數量自1994年以來幾乎未曾調整。固定的牌照數量難以適應高峰時段和偏遠地區的彈性需求,乘客在特定時空下“一車難求”成為常態。其次,信息不對稱加劇服務落差。傳統揚手招車模式缺乏雙向評價機制,乘客無法事前甄別司機服務水平,事后投訴渠道也相對繁瑣。2023年,交通咨詢委員會接獲1.14萬余宗的士投訴,較疫情前增加11%,但最終僅有3.4%的案件成功檢控。這種信息不透明助長了拒載、議價、繞路等道德風險,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您已閱讀28%(518字),剩余72%(136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