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中國占全球太陽能及風電裝機量半壁江山的狂潮后,政府似開始要分散這些項目帶來的財務負擔。換言之,投入這場建設熱潮的數百億美元資金,或將通過國有投資者與企業組成的龐大體系進行分攤。
這種將巨額支出分攤給廣泛投資者的模式,恰恰是中國獨具優勢的領域,因其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仍屬國有,常作為政策工具參與此類投資。不過,這也使最終接盤的相關主體面臨風險,此類資產的建設動機,往往兼顧政府政策與商業可行性。
這一分攤新能源建設財務負擔的最新信號,來自正經歷轉型的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799.HK),公司近年從光伏材料制造商,蛻變為太陽能及風電場建設與運營商。轉型在業內并非罕見,因眾多光伏設備企業轉向電站建設運營以撬動產品需求。但新特能源案例尤為典型,其光伏材料業務收入占比已從三年前的70%,驟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3%。
您已閱讀23%(355字),剩余77%(120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