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近日在參加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的年會時,拋出了一個頗具吸引力的設想:建立一個由全球最發達十個國家組成的“十國集團”,納入中國、俄羅斯和印度,也就是“G7+3”,理由是,提升國際合作的效率和代表性。
最近10多年,一些學者對國際格局的演變常提出各種設想。王輝耀的提議就邏輯而言,有其合理性,因為當下的全球治理機制顯然存在結構性缺陷,G7雖然在近年將議題由經濟協調擴展到全球安全,但鑒于其本質上是西方國家的“俱樂部”,代表性嚴重不足;而G20雖然擁有廣泛性和包容性,可成員過多,議題復雜冗雜,導致協調效率有限,很難形成真正具備執行力的共識。于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找一種既有代表性又能提高效率的機制,就成了一種看似自然的思路。十國集團若能建立,并能兼顧中西方、南北方的大國利益,確實可能彌補現有治理架構的空白,在氣候變化、金融穩定、經濟政策和能源安全等跨國問題上更快達成一致。這是王輝耀的構想為什么在理念上有吸引力的原因,它觸及了當今世界治理失靈的現實困境。
然而,現實來看,這一提議的障礙幾乎顯而易見,這使得G10成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中美俄之間的矛盾之深,幾乎注定了這一機制不可能順利運行。美歐對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沒有妥協空間,而中美的戰略競爭也在持續加劇。在這樣的大國矛盾格局下,把三方硬性納入一個小范圍的協調機制,并不能緩解緊張,反而很可能使所謂的十國集團成為新的角力場,內部的爭吵和對立甚至比在G20中更突出。其次,G7國家自身并沒有失去對于維持現狀的興趣。對于美歐來說,G7是其鞏固西方制度優勢和價值觀輸出的重要平臺,若輕易稀釋這個小圈子的獨占性,會削弱自身的主導力。即便部分國家在具體議題上有拉攏中俄印的現實需求,但從根本上看,西方國家并不愿意真正賦予這三國更多制度性權力。再次,現有多邊機制本就層出不窮,G20、APEC、金磚、上合等都在各自領域運轉,若再造一個G10,不僅容易造成職能重疊,還會引發不同機制之間的競爭,最終很可能使全球治理更加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