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在中國九?三閱兵前夕訪問日美。這一外交動作被外界解讀為有意避開閱兵,此前,傳出北京邀請李出席九?三閱兵典禮,然而,受制于美國壓力,李在明拒絕了邀請,改派國會議長出席。這個當然會被看作北京試圖拉攏韓國新政府遇到的一次挫折,也意味著李在明的“務實外交”路線面臨很大的現實約束。
李在明在5月上臺之初,曾提出“實用主義外交原則”,強調韓國外交應該從韓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而非著眼于意識形態和陣營對立,以區別于尹錫悅時期的外交路線。后者的過度親美親日,有意與中國關系疏遠,導致雙方關系跌至建交以來最差。這讓韓國的進步派很不滿,認為有違韓國國家利益,也被時任在野黨黨首的李在明所批評。因此,他當選總統后,包括筆者在內,外界普遍認為他會在對外政策,尤其是在對朝和對華關系上進行一定程度的糾偏。然而,從其上任至今的表現,包括這次出訪,李在明雖然不乏改善對華關系的意愿,但他所面對的內外約束極其嚴峻,幾乎注定了只能在有限空間內作出微調,而無法真正重塑韓中關系。
李在明的“實用主義外交原則”一度讓外界充滿想象。在過去的韓國外交傳統中,進步派政府往往更注重平衡,強調韓國外交的自主性。文在寅時期,盡管最終沒能避免與華盛頓的矛盾,但總體上仍然努力在中美之間維持回旋余地,修復前任因“薩德”問題對韓中關系造成的破壞。出身于進步派的李在明,在韓中關系因薩德追加部署、芯片四方聯盟、美對華出口管制、對臺表態等問題陷入低谷之時,被認為會嘗試修復與中國的關系,以降低對抗對韓國帶來的經濟成本。
您已閱讀21%(635字),剩余79%(238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