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國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以來,空氣質量改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根據芝加哥大學“空氣質量生命指數”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PM2.5)的平均濃度下降速度超過全球任何其他國家。2024年,全國近四分之三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已低于國家標準限值,與2015年相比,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36%。這一成果得益于包括燃煤電廠脫硫脫硝與提標改造等在內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中國此前的空氣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2013年,國務院頒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設定了較全國平均更為嚴格的PM2.5下降目標。2018年出臺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繼續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并新增黃河中游的汾渭平原作為重點治理區域(珠三角因長期達標被移出重點范圍)。這些區域的共同特點為: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重工業比重較高,空氣污染問題尤為突出。
然而,今年一季度,在東部地區空氣質量整體改善的情況下,西部和南部部分省份的污染水平卻明顯上升。廣西、云南和新疆等地的PM2.5濃度較上年同期分別上升了 32%、14%和8%。
您已閱讀12%(502字),剩余88%(383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