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二度上臺后宣布的對等關稅,一度被很多人理解為,其實際目的是沖著中國來的,意在構建一個在供應鏈上完全去中化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全球貿易新體系?!白屆绹俅蝹ゴ蟆辈患伲@是特朗普一切政策的終極目標,就此而言,他是以關稅為手段,通過制造壓力重構貿易格局,制造敵意鞏固國內政治,制造風險改變全球戰略,以達成對外控制和對內動員的雙重目標。但是,從美國8月1日公布的世界多數國家的關稅稅率看,特朗普政府的遏制中國,并非走的是傳統遏華思路,遏華也非其政策核心目標。
8月1日的最新關稅稅率,可以分成幾種類型:對印度、越南、臺灣等制造業大國和經濟體,普遍維持在20%以上的高稅率水平;對歐盟、日本、韓國等盟友,關稅略低,但仍在15%-18%之間;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鄰國,分別是35%和30%;對其他國家,則維持在10-15%的水平。由此,我們得以從更系統的視角理解特朗普的關稅戰略:它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遏制中國,更不是單一保護本國產業的孤立政策,而是一種有組織、分層級的地緣經濟體系重構計劃,其背后融合了產業政策、地緣博弈、國家安全和政治談判等多重功能。它所體現的不是孤立主義,而是交易主義,不是脫離全球,而是強制全球圍繞美國再平衡。
特朗普執政以來,無論是他的第一任期還是第二任期初始,始終被貼上“對華強硬”的標簽。但如果我們將8月1日關稅清單橫向對比分析,不難發現一個悖論:所謂對中國的“高壓”關稅,如果刨除以芬太尼名義加征的部分(特朗普還以這個名義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關稅,而這部分關稅在未來的中美談判中是可以拿掉的),并未特別高于對印度、越南甚至臺灣的稅率,甚至在某些品類上不及對日韓歐盟的稅率嚴厲。以印度為例,新關稅達到25%,而臺灣也被課以20%的關稅,對瑞士等個別西方國家,關稅稅率更是高達39%。除關稅外,對歐盟、日韓、臺灣等,還伴隨巨額的對美投資和購買美國農產品、牛肉和能源等特定產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