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存在兩種相悖的現象。第一:在一系列國債拍賣表現清淡后,3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本月早些時候創下3.21%的歷史新高——這或許是市場終于對該國巨額公共債務感到擔憂的一個信號。第二: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日本今年第一季度的預算赤字幾乎完全消除,令其公共財政處于近30年來最佳的狀況。
這兩者哪個是真實的信號,哪個是噪音?當下應該對日本財政狀況感到憂心、還是樂觀?執政的自民黨在本月參議院選舉中失利,意味著施政有可能偏向揮霍無度和民粹主義,這似乎是值得市場擔憂的一大理由。但是,日本經濟在新冠疫情后出現了非同尋常卻沒有多少人意識到的轉變,在這種背景下,上述的第二種現象更值得重視。深陷通縮幾十年后,日本正在迎來一種新的局面。在一個老齡化、低增長的國家,公共財政管理始終是難事,但日本的狀況已不再明顯比意大利、法國或英國糟糕,短期財政收支狀況也比美國健康許多。這是相當大的好轉。
要理解這種轉變,想想日本自1990年泡沫破裂后在所謂“失去的幾十年”中的狀況。長期的需求疲軟困擾著這個國家。企業和家庭更愿意儲蓄而不是支出。物價在通縮及其附近徘徊;利率長期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工資不見增長。為了減少失業和維持經濟運行,日本政府充當起最后的支出者,連連出臺刺激措施進行干預,讓財政持續處于赤字狀態,最終累積起巨額債務——盡管做了這一切,其行動力度從來不足以使其擺脫通縮陷阱。(中國當前狀況有些類似。)
您已閱讀35%(604字),剩余65%(112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