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博弈棋盤上,所有國家都是平等的,但大國擁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2025年2月12日,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前夕,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進行了90分鐘的通話,為2月18日的美俄利雅得會議奠定了基礎。在利雅得會議上,美國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和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達了謹慎的樂觀態度。他們組成小組,致力于達成一項三階段烏克蘭和平協議(停火、選舉和最終協議),并探索戰后的經濟機會。3月13日,美國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在莫斯科會見普京,推進?;鹫勁?,并與一些美國公司討論了經濟合作事宜,例如重返俄羅斯參與能源項目。5月美俄雙方在土耳其恢復談判,這可能表明雙方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特朗普堅持表示,除非他親自會見普京,否則雙方關系不會取得重大破冰,這表明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鑒于特朗普過去的言論和行動(這些言論和行動實際上是施惠于俄羅斯),目前發生的情況似乎是,普京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的演講取得了遲來的成功。(編者注:本文寫作于7月14日特朗普對俄羅斯宣布關稅制裁措施之前。)
但事情真的有這么簡單嗎?特朗普宣傳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信息,與美國允許俄羅斯獲得隱性勝利是背道而馳的。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特朗普為什么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為獨裁者,施壓歐盟要求烏克蘭在三周內“投降”,尚不清楚。他威脅要從歐洲撤軍,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并明顯與普京結盟,讓人更加摸不清他的動機。特朗普這么做,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還是挑釁,抑或是一起可能威脅美國全球影響力的誤判?
普京的愿景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