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新冠疫情以來首次出訪歐洲,大家會問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訪問結束時的中歐關系比一周前改善了嗎?從對改善包括什么的任何合理定義來看,答案是否定的。但我們也有必要問一問它原則上本來能帶來哪些改善,以便弄清楚錯過了哪些機會。
弄清楚習近平此訪的主要目的很容易。繼法國之后訪問塞爾維亞和匈牙利,表明他希望在歐洲國家之間制造隔閡,以防止歐洲達成任何支持對華采取更強硬立場的共識。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方面接待習近平的原因也很簡單。面對歐盟對他們與俄羅斯曖昧關系的施壓,中國的關注提供了另一外交支柱。匈牙利尤其受益于中國針對歐盟市場對電池和其他綠色科技制造業的投資。
但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希望實現什么目標?習近平訪法期間,法方呼吁保護汽車制造商免受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的影響——顯然歐盟在法國的要求下發起的反補貼調查被認為還不夠。作為回應,北京方面威脅要對法國白蘭地加征關稅,但巴黎設法暫時推遲了這一舉措。但分歧嚴重的問題——北京方面對發動烏克蘭戰爭的俄羅斯仍持支持立場——并沒有明顯改觀。
您已閱讀27%(470字),剩余73%(127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