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十三五規劃”以及“新常態”的大背景下, 2016年底出臺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群的概念,明確提出了特大型城市要對標世界先進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認為,無論是城市群,還是智慧城市群,這在中國都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彌補城鎮化發展所暴露出的短板,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一個產業聚集帶,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產業走廊,更好地帶動城鎮化發展。
過去,城市普遍是相對獨立發展的,容易導致產業同質化、資源不配或錯配以及經濟發展不協調。打造城市群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在于可以進行資源、市場和資本整合,目的是形成一些綜合優勢。
在談智慧城市群的定義之前,鄔賀銓首先明確了要實現智慧城市需要達到的標準。他認為:“智慧城市首先應該是創新城市,可以吸引創新人才聚集,產生創新效益。第二,它是產業發展的城市,沒有產業,就沒有政府財政。公共服務也需要政府財政投入。第三,它應該是有文化的城市,必須讓市民有一種文化歸屬感。第四,它是開放包容的城市,對外來人口開放,而不是狹隘排斥。第五,它是綠色生態的環保城市。第六,它是互聯共享、以人為本,市民參與城市管理,讓百姓有‘獲得感’的城市?!?/p>
只有滿足上述幾點,才能算得上是智慧城市。他還指出:“要實現智慧城市群應不只注重單個城市的發展,還要著眼于區域內部的農村。潛在的含義就是希望城市帶動周邊的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p>
城市群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方向,對于宏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上海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主任楊曉光提醒,在實施過程中,切忌停留在炒作概念的層面,也不應操之過急。
“城市群發展需要城市之間建立很強的關聯性,這體現在物理空間和文化與經濟的緊密關聯度,當然交通和產業也包括在內?!睏顣怨庹f。
在他看來,一座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是交通。交通把城市各個空間連接了起來。在世界上任何一座發展不錯的城市,其交通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更何況城市群呢?
楊曉光認為:“智慧城市群的本質可能不是交通,但交通將是確保其實現的一個必要且充分的條件。我們現在有了更先進的技術手段 ‘物移云大智’(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也將進一步導致未來交通運輸系統,以及城市乃至城市群的變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強調打造智慧城市群的關鍵是信息經濟。信息經濟發展的瓶頸在于目前各區域和機構之間信息不夠透明,還沒有實現互聯互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島”現象。
他指出:“我們必須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相信在利潤的驅動下,最終一定會有企業打破‘信息孤島’的局面,移除阻礙信息流通的壁壘?!?/p>
所以,他建議企業花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做內容。這里所說的內容指的是醫療、教育、體育、傳媒等公共服務信息和數據。因為這部分數據和信息對于城市管理者和市民而言價值極大,企業完全可以從中獲利。
鄭新業認為,諸如西門子這類在智能基礎設施方面具有先進技術和經驗的跨國企業,支持中國發展智慧城市群的一個潛在好處是,提供城市建設、交通服務等信息和數據的過程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理解用戶的需求。當你提供的信息產品對政府、企業和居民產生實實在在的正面影響后,良好的口碑就會建立起來。
楊曉光則建議可以嘗試做一些智庫性的工作,比如設立“智慧城市群研究院”,研究智慧城市群的內涵,明確其基本架構。
因為在技術方面,各大企業都在不斷推陳出新,但真正缺少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實際上,諸如參與頂層的規劃設計、提供技術方案、資本融合以及面向服務和管理的系統最佳運用等領域,像西門子這樣的跨國企業是應該有所作為的。
楊曉光說:“跨國企業也可以嘗試聯手社會資源,做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東西。今后的十幾年中,新的概念和技術會不斷涌現,中國本土企業在產品制造方面不會落后。外企可以做的,同時具有優勢的,是系統和集成?!?/p>
目前,中國的各個城市群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挑戰,主要就是“大城市病”,譬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以及區域內的社會治理、均衡發展,鄔賀銓認為這些都是比較大的挑戰。
他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例,談道:“較長三角、珠三角而言,京津冀內部城市間的差距更大,應對大氣污染和產業轉移的壓力更重。珠三角這幾年基本擺脫了‘來料加工’和低端產業。長三角本來發展也是外向型居多,這幾年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方面走在了前面?!?/p>
所以對于京津冀而言,他指出“作為重化工基地的河北處于‘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核心位置,如何去產能,同時又避免河北經濟下滑,致使就業壓力驟增,這是一道很大的難題。”
由于京津冀城市群是最近幾年才提出并推進發展的,所以楊曉光認為,單從物理空間上看,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度還是很密切的,但京津冀區域內部發展差異較大,還需要有效協同和整合。
他說:“不同區域城市群的整合不僅涉及到地理上的相近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還與其文化背景密切關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