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俄羅斯生產率的下滑和停滯,一位名為弗拉基米爾?西羅米亞特尼科夫(Vladimir Syromyatnikov)的火箭科學家提出了一劑“良方”:通過延長白晝本身來延長工作時間。Znamya計劃在蘇聯解體后仍得以延續,并在一批寡頭的資助下于1993年完成了一次成功測試——當時,和平號空間站在熱層展開了一朵巨大的反光滌綸“花”。宇航員看到一束寬約5公里的光帶橫掃地球表面。西羅米亞特尼科夫似乎已準備好廢除黑夜,讓工作征服睡眠。
對神經科學家兼科學史學者勞拉?博西(Laura Bossi)而言,西羅米亞特尼科夫的故事宛如一場噩夢——它象征著人們長期將睡眠誤解為必須克服的問題。她與人共同策劃的巴黎馬摩坦?莫奈博物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新展“睡眠帝國”,將以藝術梳理睡眠的歷史,并主張我們的未醒之境與清醒時分同樣重要——不僅在道德層面,在生物層面亦屬必不可少。她說:“睡眠是一種主動的狀態??赡Ч韰s是個失眠者?!?/p>
您已閱讀20%(457字),剩余80%(182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