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橢圓形辦公室的視角來看,美國政府大舉入股芯片制造商英特爾(Intel)似乎合情合理;但在其他人看來,這一計劃介于毫無意義與危機四伏之間。
這并非說政府與公司本就不該有任何交集。美國芯片行業本身就是國家支持的產物。自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時代起,創新者便享受了源源不斷的合約、撥款、低息貸款和稅收減免。根據“良好就業優先補貼追蹤器”(Good Jobs First Subsidy Tracker)的數據,自1989年以來,電氣和電子公司已獲得逾32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貸款和根據2022年《芯片法案》(CHIPS Act)承諾的大約500億美元。
對于一位喜歡用做生意的思路處理問題的總統而言,這筆算計相當明晰:既然給了那么多好處,為什么不要求回報?之前的歷屆政府大概認為,回報可以以其他形式體現,比如國家的繁榮與全球的卓越。但把劃撥給英特爾的補助與其他優惠轉換成股權,則能讓這項投資得到更為有形的回報。
您已閱讀36%(420字),剩余64%(73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