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已經在開始重組金融業。美國最大的七家的商業銀行都設有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部門;從2019年開始,任何想要成為特許金融分析師(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人必須具有AI專業知識才可以通過考試。AI已經顛覆了傳統的零售、醫療、運輸和制造業,金融業也不會例外。
銀行業升級中國傳統銀行業對新技術的應用非常謹慎。由于涉及到經濟命脈,它們容錯的空間很小,但是AI對其的影響與日俱增。AI技術最擅長尋找模式并作出預測,這個特性極適用于金融業復雜的大數據。第四范式,一家中國領軍的AI服務提供商,研發的AI平臺“第四范式先知”(The 4th Paradigm Prophet)已經被數十家銀行應用于風險管控和精準營銷等多項業務中,覆蓋了超過半數的頭部銀行。

中國銀行業的技術升級不僅僅是內部需求。事實上在這個時點,外部壓力是更大的推動力量。和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銀行擁有數十年的用戶信息積累,這使得他們在大數據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可以用最低成本接觸到優質的客戶;但是,在其他機構都在積極采用新技術的背景下,傳統銀行如不主動尋求技術升級就會有被淘汰的風險。正如第四范式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戴文淵所說“傳統的行業更需要擁抱新的技術”。
和改革開放前30年相比,中國銀行業在近幾年的壓力越來越大。一方面要面對來自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有些傳統銀行業務甚至完全讓位于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中國客戶基本不去銀行購買基金了,而是通過螞蟻金服等應用平臺投資。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壞賬和理財產品風險,這些問題隨著中國宏觀經濟減速而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利用科技提高效率成了銀行緊迫的任務。
AI升級銀行業務中國2015年開始推動創新產業政策,明確支持用新科技升級傳統行業,如金融、零售、醫療等產業。尤其是在2018年,金融業有加速的勢頭。最近的大事件便是1月26日宣布的,第四范式獲得來自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及其所屬基金的聯合戰略投資。
這次聯合投資是國有銀行第一次大規模集體投資一家人工智能企業,這對于銀行產業升級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對銀行內部系統的改變。從歷史上看,前幾次的銀行科技革命是一個電子化過程,從最初的金融票據到電話銀行,到后來的互聯網金融,這些變化改進了銀行前臺服務的運作方式。而正在發生的AI金融將會改變的是銀行內部策略,針對的是中后臺業務。換句話說,AI將會改變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讓銀行有效使用AI的一大挑戰是為銀行提供可用于開發AI的系統,即為銀行業的AI能力“賦能(empower)”,讓銀行真正掌握AI核心競爭力。第四范式創建的“范式大學”是該方面較為成功的嘗試,在組織上類似于蘋果大學(Apple University)的理念---提高每個人的計算機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最終將人從枯燥的例行公事中解放出來。范式大學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包括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礎知識,幫助學員能夠利用“第四范式先知”等AI系統完成AI開發建設,該項目計劃在2018年培養1000名AI科學家。
銀行業務龐雜而分散,幾乎每一項都有利用AI的空間,正如互聯網對于工作方式的革命。但AI自身的特性決定了不同業務應用AI的先后次序不同。有些業務的數據的反饋周期短,可以很快完善算法并應用于實戰,比如信用卡反欺詐。而有些業務(比如信貸審批)的數據反饋時間就很長,因為其中相當規模的貸款是中長期的(比如房貸),機器學習的時間也會相應拉長。最終信貸審批的決定仍然是人做出的,但是機器的初篩和風險評估會大大減少出錯率和由于人自身認知局限帶來的偏見。
中國的銀行數據量驚人,是發展AI最好的練兵場。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是世界最大的兩家商業銀行,2017年總資產達到6.5萬億美元。盡管歐美科技企業起步早,人才優勢仍然明顯,但是針對歐美銀行開發的系統很難直接移植到中國,因為市場模式不同、處理數據能力有限等原因,這給了中國AI企業趕超的空間。第四范式在計算速度和優化方案等方面已經超過西方的同行了。
銀行業應用AI將對中國金融體系將產生深遠影響。因為使用AI不僅僅關系到銀行自身業務,還涉及到監管機構的職能轉變。傳統的監管方式要求銀行向銀監會提交周期性報告,但信息的流動越來越快,一個小問題的苗頭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被引爆成群體性大事件。在此背景下,被動監管的時效性已大不如前。這對于監管者和市場都形成了很大壓力。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技術監管(Reg-Tech)這個詞開始出現,意指用AI從事件中尋找模式,升級監管手段以跟上新技術經濟的步伐。隨著AI在銀行系統的鋪開,對監管手段的需求也會更加緊迫。
中國的科技企業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尤其體現在對利潤之外的追求。在大環境的推動下,羞澀的科學家從幕后被推向前臺,成為社會進步新的動力。戴文淵描述第四范式理想為“AI for everyone”(人人用AI),這和40年前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愿景“A computer in every home”(家家有電腦)如出一轍。當時的美國人聽到這句話只當是癡人說夢,而現在卻是理所當然。